海洋环境科学

世界洋流教学设计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7

一、课标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海水运动的具体要求为: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发现,海水运动包括波浪、潮汐以及洋流三种基本运动形式,其中世界洋流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要求学生能够认识世界洋流,了解洋流的不同性质与不同类型及其成因,能通过运用图表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形成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

二、教材分析

《世界洋流》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在第一节学习的基础上对水圈的主体“海洋水”的运动的深层探讨,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为第2课时《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学习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习的思维趋于成熟,理性分析能力增强,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也逐渐增强,这使得其能够积极自主探究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此外,高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问题探究的一般方法及读图分析能力,这都为世界洋流的学习架起了坚固的桥梁。然而,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缺乏世界表层洋流系统,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了解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称、分布位置及范围,认识洋流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综合思维。能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成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通过气压带和风带的对比,提高其观察能力、归纳与分析思维能力。

(三)人地协调观。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四)地理实践力。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图表说明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一定的海洋环境保护的行动策略,掌握一定的海洋环境保护技能。

五、教学重难点

世界洋流的成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过程

图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情境导入:在夏威夷比格岛的一些海滩上,多达15%的沙子实际上是微塑料颗粒,其中的卡米罗角海滩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垃圾带,海滩上堆满了洗衣筐、瓶子和其他容器,上面带着中文、日文、朝鲜文、英文,甚至是俄语的商标。这些数量惊人的垃圾究竟是如何出现在海滩上的呢?是本地居民的“杰作”还是“另有乾坤”?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概念梳理,搜集信息

课堂实景:教师首先讲解洋流的概念,通过对三个关键词“常年、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解读,同时举例帮助学生理解洋流的概念。其次,让学生根据课本的描述找到洋流的分类情况及划分依据。再次,通过复习全球风带模式图,帮助学生理解风海流的成因,同时结合生活经验、物理常识及已有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洋流的其他成因。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洋流模式图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设计意图:由于高一学生缺乏关于洋流的背景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洋流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根据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在新课学习中引入适当相关的引导性材料即“先行组织者”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因此在新课伊始,笔者首先对洋流的概念进行讲解,并结合相关例子对洋流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洋流的分类及成因,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三)分析问题,小组合作

课堂实景:教师给出世界洋流地图,并标出夏威夷比格岛卡米罗角海滩的位置,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查阅教师课前准备的洋流案例资料,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就造成比格岛上垃圾成山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小组讨论,由小组组长汇总小组意见。

设计意图:合作能力是面临当下知识性爆炸时代所必备的基本能力,而中国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普遍不强,因此笔者意欲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在集体中表达观点、交流意见,学会借助集体的力量,在集体中发现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以此培养其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及区域认知的能力,培养其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人人行动保护海上大熊猫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