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科学

人人行动保护海上大熊猫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7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陈希

│陈希│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技术研究科科长、高级工程师、鲸豚救护小组组长,广东省科普讲师成员,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讲解员,主要负责科普宣传、鲸豚救护和组织开展中华白海豚科学研究等保育工作。

广 东珠江口海域,是有着“美人鱼”和“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最爱流连的场所之一。1988年,中华白海豚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成立于1999年10月,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珠江口海域内伶仃岛至牛头岛之间,总面积46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40平方公里,缓冲区192平方公里,实验区128平方公里。保护区管理基地设在珠海市的淇澳岛,主要开展中华白海豚救护管理、资源监测、巡航监管、科研合作和科普宣传等相关工作。

保护区管理局科技研究科科长、高级工程师陈希从事白海豚资源调查分析工作多年,接触过多起白海豚死亡或搁浅案例。他告诉记者,人为影响是造成白海豚非自然死亡的最重要因素。白海豚的保护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全民参与。

用监测手段寻找答案

中华白海豚在我国福建至海南一带都有分布,调查结果显示,中华白海豚最大种群在珠江口,记录到2000多头。陈希解释道,由于中华白海豚在海中生活,受到自然环境、渔业资源和人为活动等影响,每年所监测到的种群分布与数量都会有变化。

目前,陈希所在的技术科室主要负责协调和推进中华白海豚相关科学研究,他们和中山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展开委托合作,通过对中华白海豚种群资源、渔业资源、水质状况、生态廊道等的调查与建设,收集基础数据,进一步掌握中华白海豚的分布情况、年龄结构等信息,以便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依据。“简单而言,我们的工作就是解答白海豚种群动态如何变化以及为何变化这两个问题。”

经过长期的跟踪调查,他们发现,在保护区内,人为活动较频繁的区域年长个体居多,少有年幼个体,这很可能是人为活动产生的噪音、污染和渔业资源减少等因素不利于哺育幼体。“当监测到某一区域白海豚数量有减少趋势时,说明该区域不是白海豚种群的理想生存环境,它们有可能会‘搬家’到其他条件更好的区域。”陈希介绍说,秉承保护中华白海豚栖息海域的宗旨,基于以往的调查研究数据,保护区邻近海域要开展近海或海上工程前,保护区管理局会对工程进行初步评估,并提供相关专业建议和意见。

救护白海豚难度很大

作为鲸豚救护小组组长,经常奔走于救护白海豚的最前线,陈希坦言:“95%以上被我们发现的搁浅海豚都是死亡个体,死亡后的白海豚被发现时,往往距离真正的死亡时间有已数天之久。一方面,尸体高度腐败,除非有明显的致死外伤(如被螺旋浆打死),否则很难分析其真正的死亡原因。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解剖分析人员也是制约海豚死因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海豚进行全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开展救活工作。

一头在惠州发现的侏儒抹香鲸永远定格在陈希的记忆里。一天,陈希接到一通来自惠州大亚湾水产资源保护区的电话,称发现一头体长约3米的成年侏儒抹香鲸经常出没在指定海域,异常游动的现象已经持续了三天,特别的是这头成年侏儒抹香鲸身旁还带着一个刚出生的“宝宝”。由于成年侏儒抹香鲸身体情况不佳,当地有关部门向保护区管理局请求协助。“我们到的时候,估计那头成年侏儒抹香鲸已经死亡了,只留下还在哺乳期的鲸宝宝。”陈希回忆道,该初生侏儒抹香鲸面临没有母乳可吃的危险局面,也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为此,工作人员将初生侏儒抹香鲸捞起来送入救护基地。

如何救治“小宝宝”成为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来自长隆海洋王国的资深兽医立即对其进行救治,但他们知道存活几率很低。出于一份怜悯、一份责任,保护区工作人员尽力展开救护工作,按照兽医的要求到香港购置了一些当地无法提供的物资,如狗奶粉和维生素。陈希介绍说:“它跟其他哺乳动物不一样,不能通过奶瓶进行喂食,只能通过一根胃管进行灌食,每四小时一次。”由于应激反应,受惊的“小宝宝”拼命乱撞,“头都烂了”,这让工作人员感到无比心疼。起初,“小宝宝”的身体情况有了好转,但最终还是在两个星期后死亡。

上一篇:海洋的白色污染人类的健康杀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