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科学

智能大会:“智”动中国“能”动小康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8

会把脉的诊断仪、会游泳的电子鱼、会跳舞的机器人、会耕种的插秧机……眼前一个个“黑科技”产品,让人深刻感受到,智能时代已经开启。日前在天津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正是一个向世人展示“智”动中国、“能”动小康的绝佳舞台。

智慧农业 相比传统插秧,无人插秧技术更省时省力、高质高效,可以直接帮助农民创造收益,推动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升级。

“这条鱼的眼睛会亮!”两条畅游在鱼缸中的“电子鱼”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两条‘火眼金睛’的鱼并非普通的电子玩具,而是可用于监测海洋环境、发现污染物质的智能‘机器鱼’。”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机器鱼”可以在水中畅游数小时,当电池电量变低时,会自动游回充电站充电,同时将水质数据通过无线局域网传送给研究人员。这是发生在日前在天津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现场的一幕。

“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习近平主席在给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当前,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驱动下,人工智能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2017年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这一目标不仅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呼应,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有力支撑。

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正是一个向世人展示“智”动中国、“能”动小康的绝佳舞台。

人工智能为教育插上智慧“翅膀”

语音识别技术,迅速将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转化成字幕笔记;拍照答题技术,快速呈现出解题的过程和结果;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体验大千世界的不同场景;课堂表情识别,利用摄像头和相关程序判断学生的“微表情”,进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可能,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我国农村的教育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学生多、老师少、教学质量低等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起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输出的渠道,让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同步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人工智能为教育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因为人工智能,农村的学生可以同步接收优质教学资源;因为人工智能,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可以获得个性化辅导;因为人工智能,世界各地的学生可以进入同一个“课堂”学习;因为人工智能,现代学生可以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

不仅是教育领域,医学领域也正在被智能科技改变着。远程医疗协助平台、多参数检测一体机、中医经络腧穴解剖教学平台……这些亮相在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的智能产品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体验者。

医生远程为患者“把脉”,传说中的“悬丝诊脉”变成了现实?是的,你没看错!智慧医疗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就医更加精准便捷,也让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覆盖更广,从而改善农村偏远山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现状。“借助远程医疗技术,医疗资源的公平化得到有力促进。”大会现场工作人员告诉《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在远程医疗过程中,传感器只需将采集到的患者脉象信息通过5G信号实时传输到专家端,专家千里之外就可以根据传输图像进行诊疗,非常便捷。 “5G通信技术的成熟将助力远程医疗的真正普及。”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史超阳教授表示。

智能农业帮助农民降本增收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被列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的“三大攻坚战”之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围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医疗诊断、自动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

上一篇:沧州市沿海绿色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