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科学

论国际法对人为水下噪音规制的必要性与中国的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14

一、问题意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水中亦是如此,这就不难解释声音是人类进行海洋活动时所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这些纷繁复杂的声音是否构成噪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声呐对人类而言是有益的,所以自20世纪以来的传统的“水下噪音”这一概念,是指包含海洋生物噪音在内的影响声呐等水下设备工作性能的多种声音。[1](P1)但这与本文所讨论的“人为水下噪音”有所区别,对海洋环境而言,声呐、爆破、航运、科研、工业活动等这些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海洋环境、海洋生物等“不需要的、干扰系统正常功能”的声音就是人为水下噪音。[1](P1)

人为水下噪音对海洋环境影响相当大,因为深海能见度不高,气味辨识度也颇低,这凸显了声音在海洋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声音作为一种能量形式体现在声压和质点运动两个方面,大体上说,前者主要影响海洋哺乳动物,而后者通常为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所感知。[2]总的来看,鱼类等海洋生物会通过发声和听觉进行觅食、求偶、沟通,进而保证其正常生存,更有甚者,海洋哺乳动物可以利用回声定位获得更多的信息,如感知外部环境等。[3](P342)因此,就不难解释噪音对海洋生物的巨大危害。噪音不仅会掩蔽动物信号,而且造成声损伤,进而影响其行为反应、改变其生活场所甚至威胁其生命。[4](P75-92)而这只是生物链的其中一环,经由连锁反应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对海洋中的其他动植物及微生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5](P9-12)甚至波及人类自身,阻碍渔业等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损害水下活动人员的身体健康。但由于目前科学发展水平所限,可能还有其他未知的不利影响。可见,人为水下噪音危害巨大,不容忽视。

不仅如此,海洋还是声音传播的有力介质。一方面,声速与海洋的水温、盐度、静压力等参数正相关,在这三个变量中,温度对声速的影响最大,而海水温度又受季节变化、昼夜更替、纬度差异的影响。[6](P23-30)总的来说,海水中的声速大体在1450—1540m/s的范围内波动,略高于淡水中的声速,远高于空气中的声速。[7](P77)这些因素虽然对声速的影响有限,但对声能分布、传播距离、传播时间等声传播特性影响巨大。[6](P24)另一方面,由于海水水温、盐度、静压力等变量随深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物理属性,[8]声音传播呈现水平分层的特征,近乎水平传播的声音会在声速最低层上下波动。[9](P55)且声波能量相对集中,不会接触海面和海底,故损失小、传播远,[10](P24)尤其是较低频声音因海水吸收少,能够进行远程声传播。[11](P5、P10-14)另外,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酸化进一步削弱了海洋吸收噪音的能力,[4](译者序)使得情形更为糟糕。也就是说,在少数情况下,借助水下声道,噪音可以横跨海洋。传播快、范围广等特性导致人为水下噪音问题愈加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人为水下噪音问题日益突出。自19世纪末马汉从军事战略角度提出《海权论》开始,各国逐渐将目光转向了海洋这一领域;迄今为止,海洋又因其蕴含的丰富的自然资源(1)潘迎捷曾经指出:“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蕴藏大量的生物资源、矿藏资源、风力资源、空间资源、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和旅游等资源。”(意)马可·科拉正格瑞著.海洋经济 海洋资源与海洋开发[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及其在通行贸易方面的便利程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故各国纷纷制定国家海洋战略,以中国为例,涵盖发展海洋经济、创新海洋科技、保护海洋生态、增强海洋军事、维护海洋安全、完善海洋管控等诸多方面。[12]近年来人类着力研究海洋开发利用问题,例如海水淡化、海水养殖、工业用水、药用医用、提取物质、沉船打捞、交通往来、矿产勘探、能源开发、空间利用、旅游娱乐、动植物捕捞等等。[13](P1-265)立足国际层面,外大陆架资源的开发指日可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如火如荼。不难看出,人类在海洋中的活动日益频繁,而其所带来的人为水下噪音也将与日俱增。

因此,面对人为水下噪音对海洋环境的恶劣影响,及早树立忧患意识,明确法律解决途径,已刻不容缓。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陆续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前者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后者如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IMO)、(2)国际海事组织简要分析了航运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说明了目前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参见国际海事组织.2013年136号工作组报告《可持续的海事航行(sustainable maritime navigation)》[EB/OL]. report for SG37.pdf,2019-4-20.国际自然保护联盟、(3)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注意到了地震勘测活动所产生的噪音对海洋生物特别是鲸类的不利影响,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成立了地震勘测工作组(Seismic Survey Task Force (SSTF)),于2007年至2011年举行了七次会议并出具了相关报告。2011年,该工作组更名为噪音专责小组( Noise Task Force (NTF) ),以表明其研究对象不限于地震勘测活动产生的噪音,而是不同来源的噪音。NTF迄今已举行了十六次会议并出具了相关报告。参见IUCN[EB/OL]. Whaling Commission,以下简称IWC)(4)国际捕鲸委员会大会专门讨论了人为水下噪音的问题。参见国际捕鲸委员会.第SC/65b/Rep03号报告(Report of the Joint Workshop on Predicting Sound Fields: Global Soundscape Modeling to Inform Management of Cetaceans and Anthropogenic Noise)[EB/OL]. information related to impacts of underwater noise on marine life)》这一报告阐述了航运、地震勘测等活动产生的噪音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同时针对船舶提出了降噪的建议。参见IWC[EB/OL].

上一篇: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识别、困境与进路 ——
下一篇:没有了